最近一直思考這些問題:婚禮是誰發明的?為什麼一定要結婚?不結婚很丟臉嗎?
強者為王、
但是這些現在已經不可考,到底是誰害得現在人結婚那麼辛苦
可以從儀式中一些不成文的元素看出端倪!
成文的典章制度首見於孔子「禮記」集大成的周禮。
孔子希望透過外在的儀式規範約束,
制禮一如治理,有助於政治、社會、
其中,有一套婚儀,與三書(聘書、禮書和迎親書)一起被合稱為「
「六禮」包括:納采(說媒 )、問名(探問生辰八字)、納吉(定親)、
納徵(下聘)、請期(
漢朝時,這套儀式完備,
因爲多在黃昏進行,所以也稱婚禮。
「禮記」
「禮」,有重要社交意涵。
在西方婚禮儀式被引進中國「中西合璧」。
以前,婚禮不代表是實現現代的一夫一妻制。
以前,婚禮只是一個公開的認證儀式,昭告,我們結婚了。
但是,關鍵問題在於:民法對一夫一妻(或有些國家立法通過的同婚)
進行婚姻登記的時候,並且一定有二位以上證人。
因此,儀式就就可有可無,可以簡化。
西方婚禮又是誰發明的?
同樣是不可考,但大抵上有一定論。
從現代的西方婚禮儀式元素來溯源,從服裝上可以發現:
新郎穿白領結(黑領結次之)、
新娘穿白色大婚紗禮服,
新娘的頭紗象徵是「貞操」。
另外,在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會中,
直到現在,
在結婚進行曲樂聲響起中,
新娘由父親牽手進場,走著走著,
直到紅毯中,父親把新娘的手交給新郎(很多爸爸在這個時候都會落下英雄淚)
聽說這幅畫面是摸爸的夢想~~
而婚禮通常也包括儀式後的婚宴吃喜酒,
中西合璧後,
另外,愛面子繁文縟節,先拍個百套婚紗照,
迎娶時開超跑、
至於敬酒花招或鬧洞房等一些喧鬧,只是花絮
猶如名導演李安在其名作「囍宴」出鏡唯一的一句台詞,
「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」。